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36卷  第06期

显示方式:
摘要:
采用吡啶蒸气、吡啶溶液两种溶胀方式对伊泰褐煤进行了预处理,用热重结合在线质谱仪考察了两种处理方式对煤热解过程中交联反应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预处理方法对煤热解过程的交联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但其作用温度和机理不同。吡啶蒸气预处理可能通过与煤形成N—OH氢键、断开煤本身含氧官能团之间的氢键,从而在400℃以前抑制煤本身含氧官能团之间的氢键交联反应;吡啶溶液预处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煤的结构,减少煤小分子同大分子网络结构之间缔合,提高氢的传递效率等因素来抑制小分子同煤大分子网络结构及其热解过程中间碎片之间的交联反应。
摘要:
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准格尔6号煤中微量元素和泥炭沼泽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煤中微量元素在泥炭沼泽沉积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相分异”规律。多数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II主族,第四周期副族位置的元素,即相对较“轻”的元素,对镜惰比(V/I)及凝胶化指数(GI)反映比较灵敏或有一定关联性。因而反映潮湿还原的沼泽沉积环境比较有效,其典型代表就是Rb和Cs;而相对较“重”的元素,即第五周期以后的副族元素、第III主族以后的主族元素,则多对氧化指数(OI)和破碎指数(BI)响应比较灵敏或有某种间接的关联性,因而反映干燥氧化的沼泽沉积环境比较有效,其典型代表就是Hg和W。与植物组织保存指数(TPI)、植被指数(VI)和地下水流动指数(GWI)、搬运指数(TI)关联的元素则可看作介于两者之间。总之,微量元素从“轻”元素到“重”元素,从低阶周期到高阶周期,从低次主族到高次主族,有对V/I和GI反映灵敏转为对OI和BI更为灵敏的趋势。从而为微量元素(包括部分常量元素)对泥炭沼泽沉积亚微环境的识别和划分,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摘要:
采用间歇超临界水(supercritical water, SCW)反应器,考察了三种煤焦油及其组分在SCW中的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裂解活性高的煤焦油在SCW中反应,轻质产物多,轻质化效果好。沥青质是轻质化反应的主要组分,它发生两极分化反应生成轻油和残焦。与常压N2热解相比,SCW可以促进沥青质转化为轻油并抑制缩合成焦的反应。由沥青质组分反应产物推断,煤焦油沥青质的芳香核主要是由1~4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构成。轻油组分在SCW中较为稳定,不足10%的轻油转化为沥青质和残焦。残焦组分在SCW中不发生反应。基于各组分的反应,探讨了煤焦油组分在SCW中的反应路径。
摘要:
建立了煤处理量为1kg/h的连续式超临界水反应装置并实现稳定运行,考察了反应温度(500℃~650℃)、反应压力(20MPa~30MPa)、水煤浆浓度(20%~50%)以及KOH添加量对小龙潭褐煤在超临界水中连续化制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进行20min后连续装置达到稳定运行状态。反应温度和KOH添加量是影响超临界水中褐煤制氢的关键因素。随着反应温度从500℃提高到650℃,氢气的体积分数与产率分别由11%和25mL/g增加到29%和110mL/g。添加0.5%KOH可明显提高碳气化率以及氢气的产率,但随着KOH加入量进一步增加,氢气产率增加的幅度减小。随着压力增加,甲烷产率有升高的趋势,氢气产率变化不大,提高水煤浆的浓度,碳气化率降低。
摘要:
摘要: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thermal pyrolysis of olive residu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and olive residue/LDPE mixture in an inert atmosphere of N2 using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300K~973K at heating rates of 2K/min, 10K/min, 20K/min and 50K/min.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three temperature regimes were selected for studying the nonisothermal kinetics of olive residue/LDPE mixture. The first two were dominated by the olive residue pyrolysis, while the third was linked to the LDPE pyrolysis, which occurred at much higher temperatures.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TG/DTG profiles were considered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extent of interactions occurring on copyrolysis. The maximum degradation temperatures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mixtur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thus an increase in thermal stability was expected. The kinetic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rmal degradation were determined using Friedman isoconversional method.
摘要:
生物质灰中碱金属盐的存在对生物质热解行为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选取典型的农业废弃物花生壳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不同脱灰方法(水洗和酸洗(5%盐酸和5%硫酸))对生物质热解特性的影响,并采用ICPAES测试分析不同洗涤方法的脱灰效果;为了进一步考察碱金属盐对生物质热解的影响,采用添加金属盐(K2CO3和CaCO3·MgCO3)分析了脱灰样的热解特性。结果表明,酸洗明显减少了生物质样内的碱金属含量,加快了生物质的热解速度,热解温度升高,少量金属盐的增加有利于生物质的热解。
摘要:
在固定床高压微反装置上考察了预硫化型NiMoS/γ-Al2O3催化剂上二苯并噻吩(DBT)加氢脱硫(HDS)反应和吲哚加氢脱氮(HDN)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吲哚对DBT的加氢脱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加氢路径(HYD)比对氢解路径(DDS)的抑制作用强,温度升高后,吲哚的抑制作用减弱。吲哚对DBT加氢脱硫反应的抑制作用源于吲哚及其HDN反应的中间产物在活性位上的竞争吸附。DBT和原位生成的H2S促进了催化剂表面硫阴离子空穴(CUS)向B酸位的转化,从而提高1,2-二氢吲哚(HIN)分子中C(sp3)—N键的断裂能力,使得吲哚的转化率和产物中邻乙基苯胺(OEA)的相对含量增大。HDN活性相的形成虽然需要硫原子的参与,但是活性相的保持并不需要大量的硫原子,较高含量硫化物存在时加氢活性位减少,不利于脱氮反应。
摘要: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采用酸性催化剂进行了多系列不同反应深度的催化裂化实验,对大庆VGO催化裂化过程中发生的质子化裂化反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重质油的催化裂化过程中会出现二次质子化裂化反应。二次质子化裂化反应主要是由于汽油中烷烃重新在酸性催化剂上形成五配位正碳离子随后分解所造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反应后期催化剂对反应中间产物的选择性吸附改变所致。二次质子化裂化反应对温度不敏感。大庆VGO在500℃下反应时二次质子化裂化反应约占整个质子化裂化反应的60%。
摘要:
为探讨从沈北-大庆减压渣油生产高熔点微晶蜡的可能性,对其进行了丙烷、异丁烷溶剂脱沥青,以脱沥青油为原料,通过溶剂精制、溶剂脱蜡脱油制得微晶蜡。采用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分析手段,对微晶蜡的碳数分布、分子量分布及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得微晶蜡的滴熔点满足80号~85号微晶蜡要求,微晶蜡潜质量分数约为10%;轻脱沥青油所得微晶蜡的碳数分布在23~68;微晶蜡的数均分子量为1200~1600,氢碳原子比在1.95~1.98变化;微晶蜡的主要组成是含长碳链的饱和烷烃,异构烷烃约占70%,含少量环烷环结构,不含芳香环。微晶蜡的平均分子结构可看作是带不同长度与个数的长侧链的含1个或2个环的环烷烃。
摘要:
以化学法合成金属间化合物SbSn,采用XRD、DSC和XPS等手段对材料的体相、熔点和表层价电子态进行表征。将SbSn合金粉体负载于金属丝网上,考察在通电情况下两种W/O型原油乳液经循环处理后的黏度变化。结果表明,以Zn粉为还原剂所合成的产物SbSn,粒径分布为500nm~1000nm。随着循环处理时间的延长和电场电压的增大,两种乳液的黏度均明显下降。当电压为10.35V,处理20h后,W(10)/O(90)和W(20)/O(80)分别由原来的9000mPa·s和8500mPa·s下降到6000mPa·s和4500mPa·s。降黏的机理推测为,原油乳状液中的负极性有机物在电流的诱导下与SbSn的表层发生电化学反应。
摘要:
利用高压釜对Fe2(SO4)3、Al2(SO4)3、MgSO4、CaSO4、Na2SO4及K2SO4等六种硫酸盐与正庚烷发生反应的可能性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发现,400℃时Fe2(SO4)3、Al2(SO4)3和MgSO4都能与正庚烷发生强烈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主要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硫化物、硫化氢、炭以及硫醚、硫醇、噻吩等有机硫化物;而相同条件下CaSO4、Na2SO4及K2SO4参与TSR的程度则很低。根据六种硫酸盐与正庚烷反应后气油固三相产物的分析结果,探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基元步骤与反应机理。
摘要: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接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PY-GC-PFPD),研究了哈萨克斯坦原油及俄罗斯减压原油渣油及其馏分的裂解硫化物的组成分布。依据渣油高温裂解硫化物的主要类型:H2S、噻吩类、苯并噻吩类及二苯并噻吩类,选择噻吩、苯并噻吩(BT)和二苯并噻吩(DBT)模型化合物,考察裂解温度400℃~1000℃及时间5s~10s的反应产物及转化率,以证明渣油裂解硫化物基本可反映其在渣油中的结构。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渣油分别分割成18和19个窄馏分,在裂解温度1000℃及10s条件下,获得了两种渣油及其馏分中H2S、噻吩、BT和DBT的含量分布,推断了渣油中硫化物噻吩类和硫醚类分布规律。
摘要:
对浆态床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助剂和活性组分负载量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催化剂(SP25)制备方法为,采用一定粒度的γ-Al2O3微球作载体,浸渍四硫代钼酸铵的络合剂水溶液,120℃干燥12h,然后浸渍硝酸镍和磷酸二氢铵的水溶液,120℃干燥12h,在氮气气氛中500℃焙烧3h。SP25催化剂的主要物性为比表面积212.3m2/g,孔径11.3nm,孔容0.60mL/g,平均粒度17.3μm,骨架密度2.79g/cm3。制成的催化剂活性组分为硫化态,使用时不需进行预硫化。XRD和H2TPR表征结果表明,浸渍液中加入络合剂可以提高MoS2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在反应温度350℃,压力6MPa,反应时间2h,催化剂加入量6%(占原料油质量)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对FCC柴油的脱硫率为85.1%,脱氮率为82.0%。
摘要:
The catalytic reactions of C4 hydrocarbons on a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FCC) catalyst were studied in a confined fluidized bed reactor. The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pace velocity on product yields and distribu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CC catalyst has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aromatization and cracking of C4 hydrocarbons and can be used to produce propylene and aromatics under the suitable reaction conditions. It is mainly the butylene in the C4 hydrocarbons that undergoes catalytic reactions over the FCC catalyst and butane is hard to convert.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 favors the production of aromatics, while high reaction temperature favors the production of propylene. Low space velocity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conversion of butylene and the production of both aromatics and propylene. According to the bimolecular mechanism and reaction results, the reaction network for the catalytic reactions of C4 hydrocarbons on the FCC catalyst is proposed. The analysis on the this reaction mechanism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reason of resulting in the lower yields of ethylene and propylene could be the poor secondary cracking performances of C5 and C6 olefins formed in th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4 hydrocarbons on the FCC catalyst.
摘要:
采用将Al(NO3)3、La(NO3)3和ZrOCl2的混合液滴入沉淀剂(NH4)2CO3中的共沉淀法制备La2O3-ZrO2-Al2O3复合载体,然后负载上Cu2+,制成Cu/La2O3-ZrO2-Al2O3催化剂。考察了该催化剂在富氧条件下对C3H6选择还原NO的催化性能,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定(BET)、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程序升温还原(TPR)和热重分析(TG)等方法研究催化剂制备方法与结构、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将Al(NO3)3滴入(NH4)2CO3制得的γ-Al2O3能有效地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加入La2O3能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加入ZrO2能大幅度增加催化剂表面L酸和B酸的酸量。因此,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La2O3-ZrO2-Al2O3复合载体能够使Cu/La2O3-ZrO2-Al2O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最佳催化活性温度为300℃,NO最大转化率高达88.9%,在有10%水蒸气存在的情况下,仍可达81.9%。
摘要:
采用TG-DTA技术研究了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行为,考察了程序升温速率和还原碳化终点温度对氧化钼还原碳化行为的影响,并探索适宜的还原碳化条件。结果表明,在1℃/min的程序升温条件下,MoO3在CH4/H2气氛中经三段失重过程被还原碳化为Mo2C,相应的反应历程为MoO3→MoO2→MoOxCy→Mo2C,适宜的还原碳化终点温度为675℃;程序升温速率升至2℃/min以上时,MoO3 在CH4/H2气氛中的反应历程为MoO3→MoO2→Mo+MoOxCy→Mo2C,且随程序升温速率的增大,第二段失重过程中金属Mo的生成量增大,还原碳化反应的始、终点温度升高。提高还原碳化终点温度, 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反应规律相同,但过高的还原碳化温度会引起有机烃类分解生炭反应的发生,沉积在催化剂的表面,导致制备的碳化钼催化剂表面积炭增多,比表面积降低,从而引起催化活性的下降。
摘要: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Na-P1型粉煤灰沸石,改性后用于去除饮用水中的氟离子。研究了吸附时间、沸石用量、氟离子浓度对除氟率的影响,探讨了沸石除氟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将粉煤灰沸石用1.0%的NaOH溶液浸泡12h,然后用2.0%的硫酸铝钾溶液浸泡36h活化,能够明显提高其吸附除氟能力。在考察的范围内,除氟率随吸附时间的延长和沸石用量增多而增加。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吸附除氟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摘要:
在40℃~1400℃,升温速率为10℃/min, N2气氛下,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飞灰熔融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特点。实验发现,飞灰熔融过程中有分布在800℃~1000℃和1000℃~1200℃的两个主要失重峰;进一步在小试实验装置上收集并测定了熔融失重挥发物及气体污染物,讨论熔融过程中的质量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飞灰熔融过程中在上述两个温度段的重金属和气体污染物均超标,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摘要:
针对氨再生CuO/Al2O3脱硫反应只发生在固体内外表面的CuO上这一特性,在粒子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描述氨再生CuO/Al2O3脱硫的单颗粒数学模型,并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了CuO/Al2O3颗粒脱硫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将反应过程中CuO逐步变为CuSO4、孔隙率逐渐减小及气相SO2的有效扩散系数逐渐降低的现象用经验式De=α(1-x)b表达,从而使结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在颗粒模型中体现出来。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数值分析表明,孔扩散对CuO/Al2O3颗粒脱硫反应进程起重要作用,扩散活化能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大。
摘要:
摘要: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