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9卷  第06期

显示方式:
摘要:
利用高温热溶装置研究了不同溶剂中先锋褐煤热溶性能,并对热溶物和热溶残煤分别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先锋褐煤以化学交联大分子结构为主,非共价键缔合低分子化合物含量较低;虽然高温热溶可以显著提高热溶效率,300℃甲苯和四氢萘溶剂中热溶率达到20.7%和21.3%,但是以热断裂煤结构中的非共价键作用,促进低分子化合物溶解为主;300℃热溶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热解反应,供氢溶剂及氢键型溶剂作用不明显;先锋褐煤热溶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结构和羧酸酯,羟基和芳香结构含量较低;热溶溶剂明显影响热溶物结构与组成。
摘要:
考察添加不同比例氧化钙对三种不同煤灰的熔融特性(AFT)和灰渣黏温特性的影响,特别是对不同黏度下临界黏度温度(Tcv)变化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添加范围内灰熔融温度随着氧化钙添加比例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这与通过FACTsage计算得到的全液相温度随氧化钙含量变化的结果相符;灰渣黏度在温度大于临界黏度温度时,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不断减小;但研究发现,随着氧化钙添加比例的增加实验中的三种煤灰灰渣黏度的Tcv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当氧化钙含量约为15%时临界黏度温度Tcv出现最小值;利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对不同临界黏度温度Tcv处的灰渣熔体中液相组成进行考察发现,最小临界黏度温度下液相组成中的FeO含量出现最大值。
摘要:
考虑煤中吡啶六元环与其他杂环的结合形式,对四种典型的吡啶型氮杂环结构及其热解中间产物中各键的Mayer键级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Mayer键级的大小判断热解时最易发生断裂的键,进而对吡啶型氮热解时氮的逸出机理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吡啶型氮热解产生的含氮污染物主要是HCN;由于吡啶环与其他环结合方式的不同,氮的逸出过程也有差异。利用高频炉快速热解装置对吡啶和吖啶两种模型化合物进行了快速热解实验以验证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吡啶和吖啶热解时虽有少量NH3生成,但含氮污染物仍以HCN为主,实验结果可为计算所得的结论提供一定支持。
摘要:
以三种煤粉在沉降炉中做燃烧实验,用Andersen粒子撞击器分离并捕集燃烧后的灰颗粒物,借助于压汞仪、扫描电镜及能谱、ICP-AES等对煤粉及分级颗粒物进行检测,研究煤粉物化特性对灰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形貌、组成、痕量元素的富集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孔结构、组分的赋存方式及含量等影响其破碎行为及组分迁移、转化的过程,从而形成形态、大小不同的颗粒物,呈现出不同的粒径分布特性,同时影响元素的蒸发和凝结及其在分级颗粒物中的再分配过程。
摘要:
 提出了一种纤维素催化热解制备左旋葡萄糖酮(LGO)的方法。通过Py-GC/MS实验,研究了纯纤维素快速热解的产物分布,以及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对纤维素生成LGO的影响;将固体超强酸(SO42-/TiO2和SO42-/ZrO2)和纤维素按1∶1的质量比机械混合后进行快速热解,考察了固体超强酸的催化对热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纤维素快速热解时,主要在低温和中温的过渡温度区域内,同时发生脱水和解聚反应形成LGO;在固体超强酸的催化作用下,明显促进了LGO的形成,相对质量分数最高达60%以上。
摘要:
利用固定床实验装置,分别对木粉热解焦进行CO2和H2O气氛下的气化实验,并考察热解焦在经过部分气化反应后孔隙结构变化特点和气化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木粉焦气化过程孔结构的变化规律与气化介质有关,CO2气化过程以产生微孔为主,孔径大部分在0.4nm~0.9nm;而H2O气化在反应初期以产生微孔为主,反应后期以扩孔为主;部分气化焦的反应性和比表面积关联结果显示,两者不具有简单相关性,反应性也受孔结构特性的影响。
摘要:
 在内径为50mm,高约950mm的固定床反应器上对生物质与石油焦共气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气化模式、石油焦添加比例、添加方式、粒径大小及气化温度对气化效果及焦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焦可以起到催化裂解生物质焦油的作用。随着氧气的体积分数从2%增加到15%时,气体的热值从5.35MJ/m3降低到2.98MJ/m3。在气化温度为700℃时,四种氧气含量下生物质单独气化时焦油产率平均值为6.4%,气体热值为4.31MJ/m3;生物质和石油焦混合气化时焦油产率平均值为2.9%,气体热值为5.19MJ/m3。石油焦的最佳添加比例为1∶1。生物质和石油焦不混掺焦油的产率最大,混掺其次,石油焦提前加入效果最好。随着添加石油焦粒径的增大,石油焦对生物质气化焦油的裂解率逐渐降低。在两种气化模式下,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焦油的产率均逐渐降低。
摘要:
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富钙生物油煅烧实验。结果表明,富钙生物油的煅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生物油部分组分的脱CO2和H2O阶段、有机酸钙盐分解阶段、碳酸钙分解阶段。其中,有机酸钙盐分解对煅烧产物的孔结构有重要影响。在450℃~600℃,气体析出的气蚀作用与生物油中高分子化合物的碳化沉积现象同时存在,两者共同作用,但后者占主导,高分子化合物的碳化沉积主要发生在500℃~600℃。600℃以后,碳酸钙开始分解,释放出CO2,气蚀作用使煅烧产物内部形成新的微孔,产物具有发达的孔结构。相同煅烧温度下,富钙生物油煅烧产物的孔隙特性明显优于CaCO3
摘要:
利用NH3-TPD表征和小型固定床反应评价研究了不同碱金属离子浸渍改性对纳米HZSM-5沸石的酸度及混合碳四液化气中丁烯催化裂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锂、钠、钾改性在达到最佳乙烯和丙烯选择性时对应的负载量不同,但其最佳乙烯和丙烯选择性为50%~60%。碱金属离子改性催化剂在连续运转过程中其催化活性缓慢下降,但乙烯和丙烯选择性没有明显增加。丁烯异构体在催化剂上转化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丁烯-1 > 反丁烯-2 > 顺丁烯-2 > 异丁烯。
摘要:
考察了富氧条件下SO2存在对丝光沸石负载的钴催化剂(Co/MOR)上甲烷选择催化还原NO的反应性能的影响,并采用NO程序升温脱附(NO-TPD)、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技术对反应前后催化剂的NO吸附性能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受SO2气氛的影响,Co/MOR催化剂上NO转化率在低于550℃时下降较大,但在高于600℃时SO2的影响不明显,而且这种影响是可逆的。SO2的存在抑制了NO在催化剂活性位上的吸附,同时在反应过程中促进了CoO物种的生成,导致催化剂活性中心数减少、催化剂活性下降。
摘要:
研究了O2、CO2以及水蒸气等各种烟气共存成分对微波辐照活性炭脱硫脱硝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2对烟气脱硝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烟气中水蒸气会抑制脱硫,低浓度水蒸气含量使脱硝效率上升,但高浓度水蒸气使脱硝效率下降;O2和CO2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脱硫脱硝,但高浓度的O2和CO2会造成活性炭的损耗,从而抑制与脱硫和脱硝有关的还原反应。采用此方法可有效脱除烟气中SO2和NOx,其脱除效率均在90%以上。
摘要:
以运行后的蜂窝型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催化剂和新鲜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应用红外光谱、氮气吸脱附、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等手段对新鲜催化剂及运行后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运行后催化剂表面官能团发生了变化,比表面积严重降低,载体(TiO2)产生了型变,并且催化剂表面微粒出现了团聚现象。对运行后催化剂活性降低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硝催化剂在运行过程中遭遇了突发性高温(如t> 650℃),导致活性出现劣化。此外,催化剂表面沉积物中水溶性离子及砷、磷等物质也对催化活性产生了影响。
摘要:
研究了V2O5/AC捕获的Hg在再生和程序升温脱附(TPD)过程中的释放行为,考察了再生后V2O5/AC对Hg0的捕获能力。结果表明,热再生(Ar,400℃)或NH3再生(NH3/Ar,300℃)过程会使V2O5/AC捕获的大部分Hg重新释放,释放率分别为81%和94%。由于AC的还原作用,再生过程中释放的Hg以Hg0的形式为主。TPD结果表明,V2O5/AC捕获的Hg在Ar和NH3/Ar气氛下的释放行为明显不同。气氛中NH3对Hg的释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Hg的释放在300℃前基本结束。但在Ar气氛下,Hg在400℃后仍有释放,致使热再生时Hg的释放率低于NH3再生时的释放率。但当NH3的体积分数由1%增加到5%时,汞的释放率变化很小。温度足够高时,两种气氛下Hg的释放率趋于一致。再生方法对V2O5/AC二次捕获Hg0的能力影响不大,两种气氛下再生后的V2O5/AC对Hg0的捕获能力差别很小,较新鲜V2O5/AC对Hg0的捕获能力有所降低,但仍高于载体AC对Hg0的捕获能力.
摘要:
研究了无膜生物电化学制氢反应器的设计及产气特性。设计和组装的电化学制氢反应器为无膜电化学制氢反应器。它是以碳毡作为阳极,以负载一定量Ni-Al-Sn(Ni-50%、Al-45%、Sn-5%)合金粉催化剂的石墨板作为阴极,乙酸钠作为电解质。其工作原理是在两极间外加一定电压,阳极区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产生电子到达阴极,质子在阴极得到电子生成氢气。主要考察了阳极碳毡数量、环境温度、外加电压等因素对产气速率和氢气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阳极面积为900cm2、环境温度为30℃、外加电压为0.9V时,反应器产气速率最高可达4.21m3/(d·m3),氢气选择性最高为70.4%。